教室角落的雨影,总爱停在窗沿上。黄灯下,雨点像细碎的银针,穿过树叶的缝隙,落在地灯的影子里。语文课代表总能看见雨的节拍,把它和课本上的句式对号入座。她把水收集在玻璃杯里,让雨影不再漂泊。她说,水真多,是因为语言需要湿润的空间。她的笔记本上,湿润的边缘像是新鲜的墨迹,让字迹在纸上呼吸。
窗外的墙面被雨点击出细小的波纹,像课堂里旧小说翻开的声音。课代表并不追求整齐的笔迹,她用手指在残留的雨珠上点画汉字的轮廓,仿佛要把那些漏下的句子重新拼好。她收集水滴,按声音的强弱标注节拍。她的笔记里,标记着每一段落的停顿,像雨水落在桌面时的短促停留。其他同学只看见她的书页湿润,却没看见她在每一个停顿处倾听的心跳。
她之所以愿意守着这片雨影,是因为汉字的结构像雨点的聚落。一个字的笔顺在齐整和顿挫之间,往往决定了整段话的气味。她不急于完成试卷,也不急于收拾桌面上的杯子。她把雨影视作一种练习的同伴,教室的空气因此少了焦虑,多了一点湿润的呼吸。等到铃声响起,同学们从窗边撤回,碗口大的水渍仍留在杯壁上,像一段未说完的句子继续在心里颤动。

雨影越深,越能看见每个人的矜持与脆弱。有人在黑板前练习成语,有人把练习册压在角落,假装没有注意地抹去手心的汗。课代表则把湿润的纸角折叠成小小的船,仿佛把情绪放回海里。她的目光没有落在成绩上太久,而是停在那滴下的水里,想象水滴如何进入句子的韵脚,如何把平凡的日子写得像诗。窗帘微动,雨影在教室里突然展开,像一场没有演员的表演,安静而深刻。
课后走出教室,地砖还留着水痕,雨声遮蔽了喧嚣。她把杯子里的水倒回水盆,仿佛把一段心事交给大自然处理。走廊里的灯光把她的背影拉长,像把雨影和语文课代表的心事一起留在墙上。她说,语言需要关照,每一个字都像一滴雨,落在时间的河里,慢慢鼓起小小的涟漪。这样的课堂,记忆里会变得清澈些。